English

“奶骗子”为何屡屡得逞

2000-12-04 来源:生活时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吴瑞华 我有话说

骗子行骗自有其骗术,受骗人被骗自有其原因。这伙“奶骗子”之所以能够得逞,正是利用了人们的心理弱点而针对性展开心理攻势所致。

首先,他们绕开人们的心理防御点,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进攻。当人们首次遇到某件事情时,开始时心理上都会有所防范,不会轻意相信“天上掉馅饼”。不过,人们防范的警戒线往往是很有限的,而骗子是行骗的高手,对骗术了如指掌,因此他们常会用人们想象不到的方法来行骗。例如,在一般人的想象中,对方送奖品之后一定会推销其产品,可骗子偏不推;当人们拿到了对方的第二份礼品后,认为一定该提钱了,可骗子偏不提;等人们再也想不出对方会从什么地方骗钱的时候,骗子就会给你来个预约销售或是用一般人根本想象不到的办法,一举突破人们的心理防线,在大家还来不及反应或是无所适从之时,达到行骗的目的。

假三元骗奶费之事就很说明问题。他们以开展送奶业务为名,以骗取奶费为实,以“先喝奶,后交钱”的说法引诱居民上当,在人们逐渐对其放松了警惕性,产生了信任感的时候骗得奶款。实际上很多居民刚一开始并不信任这些人,可以说是保持了应有的警惕性,但在骗子公司不断送上“诱饵”之后,便以“眼见为实”了。“奶骗子”正是绕开了人们的心理防御点,利用了心理防范的松懈期,在众人都以为不会出问题的时候出了大问题。

其次,骗子利用人们的善良,骗取人们的信任。人们常会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揭示:白天跪坐在路边桥下的乞讨者们,晚上却在餐馆、歌厅中大吃二喝,尽情享受。有不少看上去可怜兮兮的乞丐,实际上已是腰缠万贯的富翁、富婆;他们不但家有豪宅,甚至还有三妻四妾。然而,在众人眼里,他们却是依靠别人施舍帮助才能得以生存的弱者。这种假象颇有迷惑性和欺骗性。

同理,这次“骗子公司”之所以能骗得奶款,也正是利用了人们善良的同情心。他们以年底要回家、公司要结账为由进行欺骗。其中有的“送奶人”还带来了接班的人,以进一步麻痹人们的警惕性。就在很多人相信了他们,为体谅他们的难处而解囊之时,骗子便顺利得逞了。

自去年年底至今,我市发生过三次大面积断奶事件,皆因不同的骗子公司携居民奶款而逃所致。在这样的事实面前,人们真应该提高和加强自己的警醒意识了。

社会上的各类骗子除了上述欺骗招数之外,通常还利用人们本身的心理弱点作案,且屡屡得逞。

他们经常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特点,看你需要什么,然后“对症下套”。对有病者他们拿出灵丹妙药,对缺钱者他们拿出金佛、金表或外币等。他们使人以为只花很小的代价就能获取很昂贵的东西。对爱贪小便宜的人来说,上述这种诱惑是很难拒绝的,因此骗子们常常能够得手。

骗子行骗的时候也常用一些引诱人们上当的心理学手段。如有时行骗者是几个人,以一人为主,其余几个人充当“托儿”的角色,以便使人们更容易受骗。骗子做得越顺理成章,人们就越容易上当,这就是利用了人皆有之的从众心理。

此外,骗子们往往要找出与被骗者的共同点,以此“套近乎”。例如通过口音他们会与你认老乡,通过年龄及性别与你寻找亲近感。骗子还常常摆出与被骗者站在同一立场的姿态,假装从被骗者的利益出发,以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”的说教,使人们完全放松警惕,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从自己的钱包里掏钱,这就是利用了人际交往中的认同作用。

在受骗者当中,妇女和老年人更容易成为骗子的“猎物”。要想防止受骗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绝占小便宜的心理。如果能够意识到“要想获取意外之物,就可能失去我存之物”的道理,牢牢把紧自己的钱袋,那么骗子即便使尽浑身解数,恐怕也得不了手。

我们尤其不可小看那些衣着邋遢、呆头呆脑的土骗子。他们在多年的行骗活动中,积累了大量的经验,他们善于洞察人们的心理活动,找到突破口。要说心理学理论,他们说不出所以然;但要论实践,我们从事心理学的工作者也占不了上风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